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学堂 > 网站运营 >
新型英语学习平台设想:基于「表演练习」的英
技术文档    来源:

新事物总是要战胜旧事物的。

平台用户:所有英语学习者(过于年幼的学习者除外)

目录:

学习平台仅提供两种表演练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老树新花)表演练习的先后顺序(追求完美的循序渐进原则)让表演练习更加的可持续(存异式译句是关键)两种表演练习的前提(英语发音是首个阵地)总结(新事物总是要战胜旧事物的)一、学习平台仅提供两种表演练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老树新花

还记得巴甫洛夫的狗吗?每次给狗狗喂狗粮前都摇几下铃铛,重复个十天八天之后,单纯地冲狗狗摇铃铛,就算不给它狗粮吃,狗狗也会流着口水跑过来,或者说狗狗成功地按照实验者设置的剧本进行了一场表演。冲狗狗摇铃铛之后再喂狗粮,对于狗狗而言是一种刺激,而狗狗听到铃铛响便流着口水跑过来,则是一种反应。

在我看来,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只不过说,对于巴甫洛夫的狗而言,剧本里头只有一个刺激,对应一个反应。而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则是编一张由许多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

三类刺激与反应

这一张网里面的刺激与反应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当然,准确来说,每一个刺激都可能不是单纯的一个语言刺激或者一个非语言刺激,很多反应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一个语言反应或者非语言反应。)

第一类刺激与反应是接受语言刺激,然后给出语言反应。

例子一:甲听见有人说:“How are you?”于是,甲回应:“I’m fine.”。

例子二:一张纸上面写着“To be or not to be?”甲看着这几个字,提笔在纸上书写:“That is a question.”

第二类刺激与反应是接受非语言刺激,然后给出语言反应。

例子一:有人走进办公室,甲很热情地说:“Please have a seat.”

例子二:甲的脑海浮现出一幅夏日沙滩的景象。甲说:“Oh, summer!”话音刚落,看着刚收到的通知周末加班的邮件,甲叹了一口气,说:“Oh, work!”

第三类刺激与反应是接受语言刺激,然后给出非语言反应。

例子一:有个人说:“Please have a seat.”然后,甲在沙发上坐下。

例子二:甲自己对着生日蛋糕说:“Happy birthday to me.”听到自己说的话,甲觉得有点孤独。

既然要编织一张由上述三类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用户不仅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需要剧本,而且需要相应的表演示范。比如:甲自己对着生日蛋糕说:“Happy birthday to me.”听到自己说的话,甲觉得有点孤独。这便是一个仅包含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的小剧本(相应的,有小剧本,便有大剧本)。“Happy birthday to me.”是甲的一句台词。而这一幕甲的独角戏便是按照剧本给用户做的表演示范。

表演示范

为了帮助用户编一张由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学习平台以剧本以及相应的表演示范为素材,提供两种表演练习(注意,学习平台不是简单地提供剧本以及相应的表演示范)。

第一种表演练习是让用户以甲的行为为模板,依样画葫芦地进行表演。

此时的表演示范至少应包含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对于用户而言,依样画葫芦地进行表演,是最容易不过的。比如甲挥了挥手,用户依样画葫芦地挥了挥手。又或者甲说“Hello”,用户也依样画葫芦地说“Hello”。除非是粗心大意,用户一般不会笨到在依样画葫芦的过程中犯错。

第二种表演练习是让用户在接受了刺激之后,随即进行表演,给出反应。

此时的表演示范至少应包含一个刺激。在用户水平比较有限的时候,用户可以选择获得一定的提示,以降低表演的难度。比如在用户需要说台词的时候提供台词的前半句;又或者在用户应该坐下时,把视频或图片中除沙发之外的地方都暂时变成黑白色;又或者在用户应该表露孤独的情绪时,播放一小段悲伤的背景音乐。在逐渐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尝试给出自己更完整的、真实的反应。在给出反应之后,用户可以视情况,选择看完完整的既包含刺激、又包含反应的表演示范,或者不看。

英语发音是用户得以顺利开展这两种表演练习的一个基础。怎样帮助用户率先打开英语发音这个突破口?这是后话。

面对上述两种表演练习,用户可以通过尽量满足情感投入、场景以及道具等条件,或者通过想象,结合实际情况,来实现一定的角色代入感。

另外,当表演示范包含除甲之外的其他角色时,用户可以自己扮演甲,让其他用户来扮演其他角色;也可以自己扮演甲,直接与表演示范中的其他角色进行互动。虽然屏幕里面的角色不会对用户进行纠错。但是,被他人纠错并不是用户所必需的。理由有三点:

一是在第一种表演练习的过程中,用户正常情况下并不会犯错;二是在第二种表演练习的过程中,用户在给出反应之后,可以视情况选择看完完整的表演示范;三是用户在大量的两种表演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一边进行学习,一边进行自我纠正

相反,不断地接受他人的纠正,不仅不是用户所必需的,甚至可能打乱用户的学习节奏,造成揠苗助长的后果。

对于学习平台提供的两种表演练习而言,剧本可以围绕甲的生活进行编写。剧本中的次要角色可以形形色色,而主要的角色应该是甲的父母、朋友、兄弟姐妹、邻居、亲戚、同学和老师等等。值得强调的是,每个主要角色都应该跟正常人一样,既有比较固定的声音音色,同时,有一些习惯用词以及惯用的表达方式。如果有一个主要角色说过的英语台词从来不带重复的,那这个角色显然就是来给用户帮倒忙的。如果一句一句地把所有讲英语的人说过的话都写出来,那么,每个人说过的句子都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用户的目标也应该是拥有自己的这么一小部分,然后再以这一小部分为基础,去创造新的句子,同时,去理解以前没理解过的句子。换言之,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由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而用户的目标便是通过表演练习编一张属于自己的由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以小网去应对大网。

对于学习平台提供的两种表演练习而言,剧本以及表演示范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剧本是甲一脸困惑,看着地上的一把雨伞说:“Whose umbrella is this?”第二种剧本是甲在睡觉,突然睁开眼,莫名其妙地说:“Whose umbrella is this?”因为第一种剧本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进行理解和记忆

所以,用户接触的应该先是以第一种剧本以及相应的表演示范为素材的表演练习,然后再是以第二种剧本以及相应的表演示范为素材的表演练习。

对于学习平台提供的两种表演练习而言,除非是用户已经学习过了的,或者说用户已经在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了,表演示范一般不以没有字幕的有声视频、有声图文、图文、文本或者没有文本展示的音频的形式呈现。比如广播电台的节目就是这样一种没有文本展示的音频。一般而言,表演示范以有字幕的有声视频的形式呈现。两行字幕皆由学习平台提供,一行是英语,下面一行是存异式译句。什么是存异式译句?这是后话。

二、表演练习的先后顺序(追求完美的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平台提供的所有表演练习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最佳的先后顺序提供给用户。不管是一次性过,还是重复表演,又或者重复之前的一个表演练习,都是由学习平台在先后的提供顺序上进行安排。用户只需要一直前进,不断地去完成更多的表演练习。

具体是怎样一个先后顺序呢?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新旧练习中台词的难易程度应该遵循从易到难。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新练习跟旧练习之间的重复和相似程度,新刺激与旧刺激之间的重复和相似程度,新反应与旧反应之间的重复和相似程度,都应该遵循从大到小。

比如,表演示范中,上次有人跟甲说这么一句话,这次换成了另外一个人跟甲说同样的一句话,然后下次是另外一个人跟甲说了一句相似的或者部分重复的话。再比如,表演示范中,上次是甲发现地上躺着一把雨伞,这回甲发现在地上躺着一只鞋子,过了有一段时间,甲又偶然发现地上躺着数把雨伞。

将所有两种表演练习按照一定的、最佳的先后顺序提供给用户,一方面是为了让用户可以几近完美地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变得更加可持续。另一方面,也是在帮助用户编一张刺激与反应之间交织得更加密集的网,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记忆,包括有意识地以及潜意识地进行类比、推理和记忆。

比如,表演示范是,甲一脸困惑,看着地上的一把雨伞说:“Whose umbrella is this?”。用户学着一脸困惑地看地上的一把雨伞,说“Whose umbrella is this?”

隔天,学习平台给了用户这样一段表演示范。表演示范中,甲低头看着一只鞋子,还是一副困惑的表情,然后,画面暂停,甲什么话都没有说。面对这样一个与旧刺激相似的新刺激,有可能用户知道要作何反应,说:“Whose shoe is this?”。

也可能用户不知道要作何反应,或者对自己做出的反应并不感觉到自信,便可以看一遍完整的甲的表演示范。

也有可能用户选择让学习平台提供一定的提示,比如前半句台词“Whose …?”,再比如,提示是一张图片,图片中甲一脸困惑地看着地上的一把雨伞。然后,用户想起了甲说过的“Whose umbrella is this?”,成功说出“Whose shoe is this?”

就算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用户仍不能做出反应。那大不了也就是再看一遍完整的甲的表演示范。第二种表演练习,退一步,就成了第一种表演练习。

又过了一天,天可能还下起了雨,用户看着手中的雨伞,或者低头瞥见了自己的鞋子,回想起了什么。

躺在地上的雨伞,甲说过的“Whose umbrella is this?”,用户自己的雨伞,躺在地上的一只鞋子,还有“Whose shoe is this?”,以及低头看的动作,困惑的表情,困惑的情绪。这些碎片在一起,便编织起了一张网,一张更加密集的由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用户得以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记忆,包括有意识地以及潜意识地进行类比、推理和记忆。表演练习的过程也因此可以更加的可持续。用户得以在持久战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从“Whose umbrella is this?”到“Whose shoe is this?”,便是用户英语水平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三、让表演练习更加的可持续(存异式译句是关键)

一般而言,表演示范以有字幕的有声视频的形式呈现。两行字幕皆由学习平台提供,一行是英语,下面一行是我发明的存异式译句。比如说,表演练习中有一句台词是“I am eight years old.”,存异式译句是“我 am 8 年s 老.”。也就是说,学习平台用存异式译句取代了传统的中文译句(比如,对于“I am eight years old.”而言,“我今年八岁。”便是传统的中文译句)。

存异式译句,取求同存异的一种译句之意。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用户在不受中文的表达方式干扰的前提下,做到基本上一眼便能看出相应的英文台词想表达什么,从而让用户能够做到可持续地进行大量的两种表演练习,在持久战中逐渐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首先,为了让用户不受中文的表达方式干扰,学习平台提供的存异式译句保留了完整的英语词序。另外,如果是传统的中文译句“我今年八岁”,那么,“years”结尾的“s”会消失不见。所以,学习平台提供的存异式译句之中,每一个英语句子中的所有词缀也都要进行保留。

比如years中的s、loves中的s、loved中的ed、loving中的ing、gently中的ly、joyful中的ful以及happiness中的ness等等。不一一举例。对于特殊变化,学习平台将提供直观的注解。比如,happiness,快乐ness,注解:happy+ness→happyness(X), happiness(√)。再比如,found,寻找ed,注解:find→finded(X), found(√)。再比如,was,注解:is→ised(X), was(√)。同理,像my father’s这样的所有格形式,以及英语不同于中文的标点符号等等,在存异式译句中也都要保留下来。

其次,为了让用户基本上一眼便能看出相应的英文台词想表达什么,在学习平台提供的存异式译句之中,每一个英语句子中的非主干部分都要进行保留,所有的主干部分则在意思准确、尊重英语的前提下替换为中文。

比如说,存异式译句“我 am 8 年s 老.”除了保留“years”结尾的“s”之外,还会把句子中的“am”给保留下来。同时,把英语句子中的“I”、“eight”、“year”和“old”在意思准确、尊重英语的前提下分别替换为“我”、“8”、“年”和“老”。怎样才算意思准确、尊重英语呢?比如,“year”是替换为“年”,而不是“岁”。某些词汇,比如it、go、get、keep等等,虽然是归属于句子的主干部分,但是有时候很难在意思准确、尊重英语的前提下替换为中文,那么,这时候干脆就不进行替换。

下面是更多的例子,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存异式译句。

英文:He’s the man who owns the sheep.

存异式译句:他’s the 人 who 拥有s the 羊。

It’s going to rain.It’s going to 下雨。I am a student.我 am a 学生。Are you a student?Are 你 a 学生?Do you like oranges?Do 你 喜欢 橙子s?I asked who was going there.我 问ed 谁 was going 那里.I didn’t know you were so busy.我 didn’t 知道 你 were so 忙.She often came [come→comeed(X), came(√)] to help us in those days.她 经常 来ed to 帮 我们 in 那些 天s.

表演示范一般是以有字幕的有声视频呈现。因为用户的英语水平是处于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中的,所以,学习平台除了提供存异式译句之外,还将提供如下四项服务。

第一项服务是学习平台始终凸显英语台词不同于中文的地方。比如,参照存异式译句“谁的 雨伞s are 这些?”,把“Whose umbrellas are these?”中的“-s”和“are”用鲜明的颜色凸显出来,让用户在两种表演练习的进行过程中始终可以很好地注意到英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

第二项服务是这样的。当用户在两种表演练习的进行过程中,已经逐渐熟悉了英语不同于中文的表达方式,以及所有的在存异式译句之中没有被替换为中文的英语部分(比如-s、-ed、-ing、-ly、the、to、of、is等等),学习平台将逐渐把存异式译句还原为英文。比如,当“happy”对应“快乐的”在用户面前已经出现过几次了,那么,从此,“happy”不管出现在任何存异式译句中,都不会被替换为“快乐的”。

第三项服务是学习平台会将英语台词中可以作为整体来进行理解的部分(比如“How are you?”、“by the way”、“what if”、“how about”等等)在旁边再写一遍,然后用统一的长方形圈起来,以提醒用户可以将它们暂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理解。

第四项服务是在表演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平台始终在一旁提供英文释义。先是在强调用词简单的前提下用英语写就的版本,然后是在强调意思精准的前提下用英语写就的版本。注意,是始终在一旁提供,不管用户暂时能不能看懂英文释义。

在用户逐渐把存异式译句抛弃之前,表演示范一般是以有字幕的有声视频呈现。两行字幕,一行是英语,下面一行是存异式译句。比如,有一句台词是“Whose umbrellas are these?”,学习平台提供的存异式译句是“谁的 雨伞s are 这些”。那么,用户在可持续的两种表演练习的进行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1)因为“谁的 雨伞s are 这些”体现的是英语不同于中文的表达方式,用户可以更好地注意到whose、umbrella、-s、are和these之间的搭配和顺序,体会英语不同于中文的表达方式。

因为在“Whose umbrellas are these?”之中,只有“-s”和“are”没有在存异式译句中被替换为相应的中文,用户可以更好地注意到“-s”和“are”,或者说,更好地注意到英语除了表达方式之外,其它不同于中文的地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中文译句,比如“这些雨伞是谁的?”,很容易导致用户用中文的表达方式干扰自己对于英语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学习平台不提供传统的中文译句,而是提供存异式译句。

(2)结合英文台词“Whose umbrellas are these?”、存异式译句“谁的 雨伞s are 这些”以及表演示范中的相关线索(比如这句话是从甲口中说出来的,甲一脸困惑地看着地上的数把雨伞),任何用户仅依靠自己,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来“Whose umbrellas are these?”这句英文台词想表达什么。一定程度上能够判断出来英文台词想表达什么,这对于学习者可持续地进行大量的表演练习而言,是关键中的关键。

通过可持续的大量的表演练习,用户可以不断地一边进行学习,一边进行自我纠正,在持久战中逐渐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四、两种表演练习的前提(英语发音是首个阵地)

英语发音是用户得以顺利开展这两种表演练习的一个基础。

学习平台提供两个版本以供用户选择,一个是英式英语、英式发音,一个是美式英语、美式发音。

在学习平台上,用户通过点击单词,便可以查询到相应的音标。

除此之外,平台上的英语台词都将用圆点隔开英语单词的不同音节,用字母的字体大小区分单词不同音节的重音以及句子重音(发音越重,字母越大),用句子上方的实线来表示发音的连贯、停顿以及音调变化。通过这样的处理,既可以让发音学习变得更简单,也可以帮助用户顺带学习单词拼写,因为英语的发音和拼写都非常有规律,而且二者联系紧密。从一个单词的拼写上,便可以推测它的发音;单纯听一个单词的发音,也可以推测出它的拼写。

值得强调的是,英语发音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一般学习者的设想。

比如:To的发音就有很多变化:

“To is a preposition.”,这里的to的发音是[tu];“We went to dinner.”,to的发音可以是[tə],went和to可以连贯起来发音;“I wanted to get more.”,to的发音可以是[də],wanted和to可以连贯起来发音。

再比如:发音要连贯。“in the”中的“in”不可能跟它单独发音时一样用舌头去抵住上排牙齿的后面,因为后面紧接着是一个要吐舌头的“the”。Making的发音不等同于“may+king”,k的发音有点像g。Water中的“t”也不是字母“t”本身的发音,反而跟“d”很像。

为了让用户一方面可以做到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一方面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平台可以在确保涵盖所有的音标、音标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以及其它各种发音现象的前提下,确定数量较少的一部分剧本作为所有用户在发音学习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首个阵地。详尽而足够的关于英语发音的学习材料,不管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又或者是以图文或者视频形式存在的,包括对具体的发音动作、各部分发音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发音器官的状态等等的讲解,以及完整展示发音动作的动画和剖面图,夸张、慢速的发音示范,事先准备好的关于错误发音的示范、分析和讲解等等,只要是有助于学习者的发音学习的,便围绕这一小部分剧本而展开。

除了依靠自学,学习平台还将开放一个英语学习求助通道,让用户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寻求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英语发音方面的帮助,尽可能地确保基本掌握英语发音。

在率先解决英语发音之后,用户将进行大量的两种表演练习,在持久战中逐渐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在达到一个基础的英语水平之后,用户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系统地学习语法以及其它语言知识。在此之前,语法以及其它语言知识(包括拼写规律、词源、词缀等等)在学习平台上可以化整为零地提供给用户。

五、总结(新事物总是要战胜旧事物的)

这是一个精妙的英语学习平台。该学习平台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分别针对所谓的听、说、读、写、语法、翻译以及单词的识记,去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教学和练习。反之,该学习平台仅提供了大量的按照最佳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两种表演练习。表演已经包含了所谓的听说读写。换言之,表演,便是模拟的对于英语的使用。

为了让用户能够做到可持续地去进行表演练习,学习平台在表演练习的提供上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的。通过精心的安排,学习平台体现了完美的循序渐进原则。在率先解决英语发音之后,用户按照学习平台安排的一定的、最佳的先后顺序,通过高度自主地进行大量的两种表演练习,从需要存异式译句,到逐渐把存异式译句抛弃;从依样画葫芦到逐渐脱离剧本;从选择获得表演上的提示,到逐渐不需要提示;从小剧本到大剧本;从对于甲的模仿,到成为自己,用户将逐渐编织起一张刺激与反应之间交织得更加密集的网,以自己的一张小网应对生活的一张大网,不断地一边进行学习,一边进行自我纠错,逐渐实现自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英语学习平台。在用户逐渐摆脱存异式译句之前,表演示范一般以有字幕的有声视频的形式呈现。两行字幕皆由学习平台提供,一行是英语,下面一行是存异式译句。其中,表演示范可以是动画视频。而存异式译句可以先利用算法进行生成,再由平台提供者进行把关。

在我之前,尚没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英语学习平台的设想。没有人提出过存异式译句,更不用说为学习者提供存异式译句,然后再帮助学习者逐渐把存异式译句抛弃。刺激与反应是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但是也没有人提出过通过精心安排的大量的两种表演练习来帮助学习者编一张刺激与反应交织而成的网,以通过表演练习编织起来的小网去应对生活中的大网。更别提我设想中的英语学习平台还有诸多其它的创新之处。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将我设想中的该英语学习平台付诸实践。

新事物总是要战胜旧事物的。谢谢。

作者:李泽杨,微信公众号:李泽杨。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文章作者系 @李泽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创业路南光商务大厦2-1114    Email:s@szhv.cn    Tel:0755-86176995    中国 · 深圳
Copyright © 2006 -2021 深圳汇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4062458号


热线电话:0755-86176995